1、“皮”字是一个独立字,单一结构。
2、皮是一个常见汉字,读音为pí,生物学上意为动物或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层组织,广义指表面。
3、皮也是一种中国的姓氏。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4、扩展资料皮是一个常见汉字,读音为pí,生物学上意为动物或植物体表面的一层组织——皮层组织,广义指表面。
5、皮也是一种中国的姓氏。
6、古籍解释〔古文〕??《唐韵》符羁切《集韵》《韵会》《正韵》蒲糜切,?音疲。
7、《说文》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8、从又,为省声。
9、《长笺》从为形义俱远。
10、当作从又从尸。
11、《徐曰》又,手也。
12、生曰皮,理之曰革,柔之曰韦。
13、《书·禹贡》梁州,厥贡熊罴狐狸织皮。
14、《传》贡四兽之皮,织金罽。
15、《周礼·天官》掌皮掌秋敛皮,冬敛革,春献之。
16、《注》有毛为皮,去毛为革。
17、又《释名》被也。
18、被,覆体也。
19、《韵会》皮肤,肌表也。
20、《史记·郦生传》足下以目皮相,恐失天下士。
21、又《扬子·方言》秦晋言非其事,谓之皮传。
22、《注》谓强语也。
23、《後汉·张衡传》後人皮传,无所容篡。
24、《注》皮肤浅近,强相傅会也。
25、又《博雅》皮,弁冠也。
26、《礼·郊特牲》祭之日,王皮弁以听祭报,示民严上也。
27、又《正韵》狐貉之裘曰皮也。
28、《庄子·让王篇》冬日衣皮毛。
29、又皮侯。
30、《周礼·冬官考工记》张皮侯而栖鹄。
31、《论语》射不主皮。
32、《注》皮,革也。
33、布侯而栖革於其中以为的,所谓鹄也。
34、又皮币。
35、《前汉·武帝纪》请收银锡,造白金及皮币,以足用。
36、又腹心部曰皮室。
37、《辽史·百官国语解》军制有南北左右皮室,及黄皮室,皆掌精兵。
38、又《博雅》重皮,厚朴也。
39、又《古今注》长安儿童呼苦葴为皮弁。
40、又《本草·释名》仰天,皮掬,天皮,地衣草别名。
41、卽湿地上苔衣也。
42、又皮氏,县名。
43、《前汉·地理志》属河东郡。
44、又皮山,山名。
45、见《山海经》。
46、又姓。
47、郑大夫子皮,後汉皮扬,唐皮日休。
48、又叶蒲何切,音婆。
49、《诗·召南》羔羊之皮,素丝五紽。
50、《左传·宣二年》宋华元谓役者曰:牛则有皮,犀兕尚多,弃甲则那。
51、役者曰:从其有皮,丹漆若何。
52、说文解字【卷三】【皮部】·皮剥取兽革者谓之皮。
53、从又,为省声。
54、凡皮之属皆从皮。
55、古文皮。
56、籒文皮。
57、符羁切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皮半包围结构。
58、半包围结构是连续两个以上的边被封住的,属于汉字书写结构中的一种。
59、体现了汉字即圆润又方正的艺术性。
60、春,谷是半包围结构的特例。
61、特点:连续两个以上的边被封住的如:“区”的外框 “凶”的外框 “门” “冈”的外框 “这”的走之“尸“广” “厂” “风”的外框 “式”“武”“或”的右上部分 “病”的左上部分 …………2、书写规则 掌握规则一般是要先外后里的,在写半包围结构字的时候,掌握“左上包右下”和“右上包左下”的结构特点及书写规律扩展资料基本解释:(1)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62、(2)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63、(3)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
64、书~。
65、(4)表面:地~。
66、(5)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67、(6)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68、(7)不老实,淘气:顽~。
69、(8)指橡胶:胶~。
70、~球。
71、(9)姓。
72、参考资料:百度百科皮词条皮结构:独体字释义:动植物体表的一层组织:~毛。
73、兽皮或皮毛的制成品:裘~。
74、包在外面的一层东西:封~。
75、书~。
76、表面:地~。
77、薄片状的东西:豆腐~。
78、韧性大,不松脆:花生放~了。
79、不老实,淘气:顽~。
80、指橡胶:胶~。
81、~球。
82、姓。
83、皮是独体字,不是上下,左右、半包围,没有结构之分.。
本文到此分享完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