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专题 >

三江口丨文物里的宋韵兰溪-每日速讯

2023-02-15 00:09:51 来源:兰溪发布

这段时间,“国宝”南宋密山棉毯正在兰溪市博物馆展出。这是南宋密山棉毯自1966年8月在兰溪发掘出土后,首次“回家”展览,毫无意外受到了市民和游客的欢迎。

事实上,除了这张“国宝”,兰溪还曾于1987年出土了20多件珍贵宋代文物,涉及金器、银器、玉器、铜器、文房用品等,尤其是其中的一件“金鱼袋饰”,更是被誉为兰溪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

一件文物,背后承载的是一段厚重的历史。当前,我省正在深入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对兰溪而言,要实施好这一文化标识工程,首先要把这些南宋文物背后的故事讲出来,让文物“活”起来,在文物中遇见宋韵兰溪。


(资料图片)

(一)

1987年6月的一天,在兰溪市灵洞乡费龙口村,有农民像往常一样,到一个叫“毛埠基”的小山坡上采石料,结果意外发现了一座古墓。

这是一座夫妻合葬墓。墓室为竖穴式券顶双室砖石结构,男左女右,两室大小一致,但高度有所不同。文物部门清理后发现,男室内的尸骨已成稀泥,女室却有完整的头颅和肱骨。

经过发掘,文物部门出土了20多件珍贵文物,金器、银器、玉石、瓷器、文房四宝,一应俱全。这当中,最引人注意的,要数那件“金佩饰”金器。

这件金器仅有11厘米长、3厘米宽、0.1厘米厚,外形酷似女子的发夹,造型极美、工艺极精,但很长一段时间并未真正确定它为何物,只好暂以“金佩饰”称之。直到后来,通过兰溪当地文史圈推动,相关专家学者最终确定这件金器其实是一件实物传世极少的宋代金鱼袋饰。换言之,这是一件皇宫的御赐之物!

鱼袋制度是一种依据官员品级高低佩戴不同鱼袋以证明身份的等级制度,始于唐代,沿用至宋代。比如,唐代规定官员的朝服颜色,是“三品以上服紫,五品以上服朱,七品以上服绿,九品以上服青”。宋太宗则定下规矩,“朝官出知节镇及转运使、副,衣绯、绿者并借紫,知防御团练、刺史、州,衣绿者借绯,衣绯者借紫”。

学界普遍认为,在宋代,只有三品以上的大官,才有资格佩戴金鱼袋。虽然费龙口一带素称“兰溪北邙”,是历史上无数达官贵人钟情的风水宝地,但翻遍兰溪的历代典籍、各家宗谱,实在没有一位三品大员能够对号入座。

时光流逝,金鱼袋饰一直安静地躺在兰溪市博物馆明亮的玻璃展柜下。尽管墓主人的身份至今还未揭开,但这并不妨碍这件国家一级文物的价值,也不妨碍它成为宋韵兰溪的标志性物件之一。

(二)

如果说金鱼袋饰为我们了解、研究唐宋社会政治制度乃至社会国家治理体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那么,南宋“兰溪开国”铜印则为我们透视宋代士大夫的风骨提供了一个窗口。

去年春节,兰溪市博物馆联合兰溪市美食发展中心,采用南宋米糕的传统工艺,开发出一套承载宋韵文化的象形糕点“兰溪宋点”。里面的文物原型,除了宋代金鱼袋饰,还有南宋“兰溪开国”铜印。

这个铜印正面刻有“兰溪开国”篆体朱文,背面刻有“乾道七年十月日使”落款。经专家考证,铜印主人为南宋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徐良能。

史料记载,徐良能,字彦才,太平乡古塘人。绍兴五年(公元1135年)进士,历知宿松、安吉二县,旋为御史、检法官,继徐太常博士,由监察御史,迁殿中侍御史给事中,封兰溪开国男。因疾告休,除龙阁待制,理宗登报赠少师,宝庆三年(公元1227年)赠太师。

徐良能为官四十余载,为官清廉,为人正直,爱民如子,尚俭戒赌,严于律己,是百姓心中的好官。而凭借“兰溪开国男,食邑三百户”的铜印,他可到当地县衙领取当时相当于三百户税收的粮钱,作为供养开支。然而,据兰溪文史方面专家研究,徐良能回归故里后,却将印深埋,直至此印在清光绪丙午(公元1906年)出土,才重见天日。

在兰溪的历史中,与徐良能一样被封为兰溪开国男的,还有一位叫范处义。范处义差不多和徐良能同时代,是南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甲戌科进士,历官大理簿国子丞太府少卿。同时,他也是一位经学大家,对《诗经》颇有研究,著有《诗学》一卷、《解颐新语》十四卷、《诗补传》三十卷。

有人总结,宋代的风韵是古朴和风雅、从容与豪放。通过宋代的文物和文字,除了风韵,我们还能感受到背后隐藏着宋人的风骨。

前不久,二辑共十三册的《诗路兰溪》文化丛书正式发行。其中,《国史流芳》一册中,记载了宋史上留名的兰溪人范锷、潘慈明、范处义、范浚、梅执礼、范钟等人,他们或学识渊博、著作等身,或为官清廉、刚正不阿,或不避权贵、铮铮铁骨,铸就了宋代兰溪人的群像。

(三)

宋韵文化到底有哪些“文化”?

长期从事浙江地区宋元考古和研究工作的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副所长郑嘉励,曾用八句话表达了自己的理解。

这八句话分别是:浩然正气的爱国主义;以天下为己任的士大夫精神;经世致用的“浙学”思想;放眼天下的海外贸易;典雅敦厚的士大夫生活美学;丰富多元的市民生活;奠定后世审美范式的文化艺术;以三大发明为代表的科学技术。

不难发现,在兰溪已出土的宋代文物中,或多或少都能看到这八个方面的影子。比如,与金鱼袋饰一同出土的、宋代用来盛酒的一侧有环柄的器皿——宋·金屈卮,映射出了宋代富贵人家的精致生活;南宋青铜笔架,则让人感受到了宋代文人的书香雅韵。再比如,出土于兰溪市香溪镇密山宋墓的南宋·密山棉毯,则有力证明了南宋时期江南地区已比较普遍地用棉织品,棉纺织业已达到很高的工艺水平。

文物会说话。透过一件件宋代文物,我们能“走”进宋代生活,遇见宋韵兰溪。

兰溪具有万年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在两宋时期被誉为“天下江南”,文脉千年不断,传承不衰。经过这两年大力实施“宋韵文化传世工程”,兰溪的宋韵文化得到了很好地挖掘、研究、传承。但现实情况是,兰溪这座宋韵文化富矿,目前还只是被挖出“冰山一角”,亟需不断深入挖掘。比如,宋韵兰溪文化资源需要普查梳理、宋韵兰溪文化理论研究未形成体系,宋韵兰溪文化IP未塑造成型等,都是当务之急。

问题如何解决,切入点在哪里?或许,讲好文物故事,让文物“活”起来,是破题的关键。

文化是一个地方最基本、最深沉、最持久的力量。在新的起点上,兰溪必须进一步丰富和拓展宋韵文化的精神内涵,加快“宋潮”文化支撑性品牌塑造和创造性转化利用,让宋韵文化在新时代实现历史与现实的交汇,为奋力打造“新时代典型工业城市”提供文化支撑、硬核力量。

来源丨兰溪市融媒体中心

编辑丨范溢磊

审核丨徐瑛

监制丨陈丰 丁嘉露

总监制丨徐文相

标签:

上一篇:天天视点!冬季大练兵|课目“打卡”过关” 突破训练“瓶颈”
下一篇:最后一页